五口井後,人際互動的下一步?
聽 完了鍾姐對水井的期待以及她所遇到的現實之後,也許我們也可以來想想另一個層面的問題:水井造完後,會對社區關係產生什麼影響呢?會對大埔會帶來更親密的 社區關係?鍾姐期望以五口井串起五個地方,如何串?除了串觀光景點,人際關係有辦法因這五口井而串起來嗎?這些問題當然還沒有答案,但卻值得提出來討論。

水的問題,向來會牽涉到人的問題,特別是在農村社會當中。因為水是共用的,在分配、協調、使用的過程中就會產生複雜的人際關係。這會不會是大埔合作社接下來推動地方產業的變數呢?

我並不是看衰這五口井和大埔合作社的發展,而是水跟人際關係的互動息息相關,這也是人類學界討論已久的問題了,就以Burton Pasternak對台南六甲中社村和屏東新埤打鐵村兩村的調查來看,可衍生的問題是:水利趨於公平會不會因而造成村內的不團結呢?

Pasternak 指出中社村在1920年以前看天田居多,少有為水而合作和爭執的情事,嘉南大圳完成後,中社村農民的灌溉必須與鄰近農民合作,同時因實施輪灌制度,他們又 必須與較遠的農民合作,於是這種水利的發展造成超村落性和超地域性的合作網絡。打鐵村的情形不同,打鐵村農民在每個溝渠段落增設動力抽水機,溝渠系統分成 許多小的獨立單位,就灌溉次序和水量而言,好像分配得較為公平。

Pasternak認為中社村的合作網絡,乃是跟著水的分配所造成的衝突 而來,爭執似乎促成了合作網絡和管理結構(managerial structures)的產生;相反地,打鐵村因水利灌溉時間和水量接近公平分配狀態時,因用水而出現爭執的情況會減少,它的地區性合作網絡(local cooperative networker)就變得較小也較不正式化。

Pasternak研究的時間點是1964年到1969年間,當 時台灣的工業化仍未完全啟動,兩個農村仍可視為傳統的農業社會。今日的大埔,與當時的兩個農村是在不同的時代切面上,會不會延續早期的情況,水的分配越公 平,社區內部卻越難以統合?或者會有不一樣的情況?這就留待大埔合作社和五口井的使用者一同做詮釋了!

 

引用出處:莫拉克風災災後社區<屏東見學速記2>重建中,想像與現實的落差:高樹大埔「五口井」的參訪紀實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高樹鄉產業的重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